原标题:不裁员,大厂能否降本增效 ?
图像出处@视觉中国
文 | 极点商业
“后续生态挑战目前看还挺大。你们要收紧队形 ,做一些余量思考,应对一些突发的挑战。不可过于乐观 。bbmarkets蓝莓”
近日,腾讯创始人马化腾复制某篇裁员素材的微信聊天记录截图 ,在网络疯狂刷屏。有网友误读为,这是马化腾针对内部“降本增效”的新近言论。
对此,腾讯公关总监张军回复 ,(马化腾)在外部群聊了个天 ,本意是跟一家理财公司运维层做一些居安思危和降本增效的探讨,不是对腾讯内部的讲话。
从腾讯表态来看 ,这张截图被外界过度解读了。
毋庸置疑,从国外到国内,降本增效早是各领域共识 。包括Meta扎克伯格,腾讯马化腾、阿里张勇、华为任正非、爱奇艺龚宇等都大佬都曾有过表态 ,降本增效将是将来数年,甚至超过十年的常态化动作。
运维本质是降本增效。从方针层面来看,市场竞争加剧、网络流量红利到顶,公司营收和利润上升压力,以及公司机构方针机制变更下 ,降本增效是公司提高精细化运营、寻找生存路径自我变革,也是众汇外汇公司应对财政周期 、促进高质量推动的理性选择 。
虽然最近两年几乎所有公司都在反复提及“降本增效”——现实矛盾是 ,诸多公司的所谓降本增效,大多是用大裁员、终止业务线方法 ,来达到成本优化、下降亏损。加上进入2023年 ,国内外巨头裁员风暴越卷越大 ,蓝莓外汇交易平台这无疑给了外界“降本增效”等于大裁员印象,这也是马化腾言论被网友误读 、担忧关键原因 。
很显然,裁员并不是降本增效唯一途径 ,而是一种可衡量的,只在短期“降本”上有体现的简单粗暴打法,公司想要获得长期上升,还需在“增项”上下苦功夫。对各大公司来说,这种“误读”是如何产生的?又该如何去思考降本增效合理路径?
降本增效等于大裁员 ?
关于什么是降本增效、成本优化,阿里CEO张勇曾在2022年Q2财报会上如此定义:“不是一个单独的财务措施 ,是跟整个方针选择、对生态的判断和对阶段方针取舍的高度有关系” 。
“机构变革、人效首要、优化流程、效率提高、预算管控 、超然独立网向内挖潜、数字化转型等等,都是降本增效的手段措施 。”有网络监测人员对此表示 ,从表面来看,降本增效是一体里面,可以拆解为“降本”和“增效”两个词,降本是流程 ,增效才是最后目的 。
但降本增效究竟应该怎么干 ,降什么本 、增什么效,所有大厂都在苦苦探索——阿里今年3月底的“1+N+6”机构架构变革,各业务线自负盈亏 、独立上市,可以视为机构设计上,对降本增效路径的尝试。
但从领域整体来看,迄今为止尚未得出一条可以通行的成功实行路径 ,采用最多两种措施 ,也就是收缩边界,放弃重资产、重运营、低价值的业务线 。
业务、营销、运营和人力成本的优化,短时间内效果最明显 。曝光资料呈现 ,将降本增效提上首位后,腾讯去年以来先后关停QQ堂、小鹅拼拼 、企鹅电竞、VUE VLOG 、快报 、看点App 、掌上WeGame、搜狗查找App、花藤等业务,倘若再加上30来款被裁撤的游戏 ,至少关停45个项目 。同样,阿里先后终止阿里旺旺群聊服务 、采源宝、友啥 、礼发发、天猫正当红、活力营 、精彩盒。
美团方面 ,去年关停北京、甘肃、青海、宁夏、新疆等多省市社区团购业务美团优选,今年放弃自营打车业务;百度方面 ,Wonder 、看多多、音磁、一局、快照、糯米出局 ,元宇宙“希壤”边缘化;京东终止京东金融App青春版、东东有鱼 ,解散京喜;字节下架可颂、派对岛 、识区 、飞聊、海豚股票等。
硅谷技术巨头也是如此。今年1月,谷歌终止云游戏服务Stadia ,过去5年关停近90 款技术产品或服务;最近5年,亚马逊关停儿童影片通话终端Glow、远程医疗服务 Care 、旗下仓库机器人子公司Canvas 等等。
从无边界扩张到业务线收缩,大厂动作频频代表了同一风向标:大厂先前通过各种手段进行的规模扩张 ,如今已被外部生态急剧变动 、将来不确定性所终结,并被迫转向追求利润与现金流,降本增效不是KPI,而是生存必然之举。
为此,那些商业化落地不够成熟——哪怕是大厂心怀梦想 、着眼将来的烧钱业务线,都会该砍则砍。马化腾 、任正非就清晰直言,很多业务该砍就砍掉 ,不要留恋。
聚焦核心业务、机构架构瘦身,不可避免带来的是人员大精简。比如 ,根据新近季度财报测算,腾讯一季度员工下降超2000人,近一年员工下降近1万人 。阿里一年裁减1.9万人 ,一季度减4500多人,最近各业务线裁员资讯冲上热门。美团人员变更则涉及打车、优选、买菜和快驴事业部,各自缩减10%到20%规模。
其实 ,如果和国外技术公司相比,国内大厂人员变更今年并不算多。
今年1 月,亚马逊公布裁员1.8万人 ,谷歌母公司Alphabet裁1.2万人 ,微软裁约1万人 ,英特尔也在不到一个月内裁员超过2.5万人。到3月中旬 ,Meta再裁员1万人;4月,亚马逊再裁9000人,使亚马逊进入了29年历史上的最大规模裁员周期,也超越了Meta位列硅谷大厂裁员之首 。
另外,裁员风暴早从技术、网络领域 ,扩散至金融、零售、汽车等领域 ,微软 、IBM 、迪士尼、派拉蒙、ZOOM、PayPal 、云通讯公司Twilio 、电子签名处理计划供应商DocuSign 、软件服务供给商Salesforce、Spotify 、福特 、沃尔沃等等 ,展开了一轮又一轮裁员接力赛。
美国就业数据网站Layoffs.fyi 数据呈现 ,今年前5 月,技术公司全球裁员人数约为19万人 ,这一数字在2022年全年约为 16万人 。
“将来公司裁员不止13%,甚至可能高达40%—50%!”近日 ,硅谷理财人Elad Gil发推预测将来公司动向时 ,马斯克在观点区回了一句:“我希望你是错的 ,但是我怀疑你是对的。”相比其他大厂,马斯克的动作更为夸张——自去年入主推特以来 ,推特下降了近90%的员工 。
“技术性降本”波澜不惊
终止业务线和大裁员 ,为何成为大厂寻找“降本增效”的通用途径 ?
答案很简单 ,用人成本是公司的核心成本之一 ,终止业务线 、架构性裁员是最直接、见效最快的“降本”招数。缩减开支、变更薪水 、收缩员工福利,比如大厂们取消大小周加班费 、取消夜班车食堂下午茶福利,变更考勤制度等等,在“降本”上属于“小打小闹”。
从部分公司财务报表来看,各项成本和开支缩减后,财报数字的确好看了 。
比如斗鱼,在降本增效方针下 ,斗鱼2023年第一季度费用降幅明显,销售和营销费用同比去年下降51.3%,研发支出同比下降37.8% ,一般和行政费用同比下降了33.6%。尽管斗鱼本季度营收只有14.83亿元,同比去年跌幅达到17.4%,却扭亏为盈收获净利润2580元 。
同样 ,快手也收获了“技术性”盈利。数据呈现,2023年第一季度,快手经变更净利润达4200万元 ,第一次实现了上市后的集团层面整体盈利。其中, “销售及营销开支”缩减了7.65亿元,同比下降8%,占总薪资比例从2022年同期的45%降低至34.6%;雇员薪酬福利开支为 7.09 亿元 ,去年同期为7.82 亿元 ,同比下降 9.3% 。
可见 ,快手实现盈利关键是降本增效。其中 ,很大部分是裁员等带来,过去两年,快手进行了多轮大规模裁员潮,多条业务线甚至被曝裁员30% 。
但这种技术性“降本” ,除了让在职员工人心惶惶 ,对公司长期推动有多少成效值得怀疑。
一方面,裁员可能并不省钱 ,对现金流不够平稳的公司而言,很可能直接引发现金流断裂。裁员涉及多种成本,比如今年1月Alphabet裁员成本估介于19亿~23亿美元 ,每人平均成本高达15.8万美元~19.1万美元。另外,公司短期调节成本 ,对留任员工心理作用等成本,都会作用公司行为方向和公司效率 ,引发成本超过收入。
另一方面,生产效率、核心竞争力并不因为裁员就得到提高 ,并且会给公司声誉 、品牌形象带来负面作用,降低读者对公司的信任和忠诚度。
比如 ,斗鱼和B站虽然在“降本”后,一季度财报数字稍微好看 ,但却挡不住读者数下滑颓势 。一季度斗鱼平均移动MAU为5020万 ,去年同期为5510万;平均付费读者为450万 ,去年同期为640万,锐减190万人。B站虽然大幅减亏 ,但会员 、游戏、电商业务整体低迷 ,月活更是下降了1100万 ,这意味着去年多次裁员后,B站前路依旧迷茫。
“总体来说,裁员降本这种方法短期或许有一定成效,但对公司长期而言 ,容易作用公司创新水平和长期定力。”多位业内人员表示 ,当前大生态下,很多大厂一边实际上大裁员 ,一边宣称在大招工,引起的风暴 ,已引发外界对公司“一刀切人员优化”方针路径的思考,成为每个公司家都需要面对的难题。
大厂需对人的价值再认知
当前,国内所有大厂都面临主营业务转型替换难题。抢占下一波技术生产革命制高点的不确定性 ,才是国内外大厂集体收缩战线 、回归主业核心原因 。
18世纪以来,人类历史经历过三次工业革命 ,无论是蒸汽机的发明 、电力技术的利用还是数据技术的推动,每一次技术变革都是对生产力的重塑 ,也诞生了诸多伟大公司。
人工智慧、新资源、数据技术、生物技术相交叉和融合的第四次技术和产业革命 ,虽然被赋予厚望,但还存在诸多疑问和不确定性:将来到底属于AI 、元宇宙 、大模型还是碳中和?相比此前网络流量红利,新的技术革命存在进入门槛高、规模化落地难等壁垒,公司能否持续到哪一天的到来?
这些新技术、新方向最大难题,依然是烧钱不少,商业化落地太难 。比如被誉为“AI 芯片第一股”的寒武纪 ,虽然市值接近千亿 ,但亏损连年提升,今年4月被曝软件开发人员裁员40% 。背后原因 ,是寒武纪连年亏损 ,迄今未能设立自己根据地,难有盈利模式的困境 。
这些 ,都让巨头们在外部生态变动下,更加谨慎看待创新 、将来的连续烧钱投入 。比如 ,大名鼎鼎的波士顿动力机器人 ,作为全球移动机器人领导者,在军用、工程建设、配送 、安保 、家庭助手等方面都有广阔的商业软件场景,但谷歌却将其卖给日本软银集团,最后再次被转卖给了韩国当代汽车 。
难题是 ,为了活在当下,去牺牲公司长期竞争力,对大厂而言风险极高。
毕竟相比“降本” ,“增效”才是公司方针初衷——公司经营是一个复杂的平台工程 ,那些已有成功经验的公司,无一不是在清晰方针规划下,在降低成本的并且,保持整体效率最优化,妥善应对“降本”和效率之间矛盾,用长期主义跨越财政和领域周期 。
比如特斯拉,内部有一个“Reasoning with First Principle”第一原理 ,即“透过状况看本质” 。特斯拉认为生产效率直接决定整车制造成本,为此在整个生产和供应链流程中大量采用数字化技术,2022年Model 3每辆车成本相比2018年降低30% ,且生产效率提高两倍,相较于旧有汽车制造商,运维成本要少60%至70%。
这并非马斯克“降本增效”最后方向 。今年3月 ,马斯克清晰倡导,通过生产流程和工艺的再次设计,让下一代汽车流程员密度提高44% ,组装成本降低50% ,时空效率提高30%,生产工厂占地面积降低40% 。
丰田、宜家等旧有制造公司,同样也是在全球供应链运维体系 、自动化技术精益生产、常态化创新与改良方面,把降本增效从措施内化为公司经营推动的一部分。
网络大厂不是没有看到特斯拉、丰田、宜家们的成功秘诀 ,围绕数字化、智慧化体系的转型 ,成为近些年的热门议题。
但难题是,特斯拉运维生产成本的“极佳定律”,不是想学就能学得来 ,一是需要大量创新技术的底蕴沉淀,二是在全球供应链运维本土化、销售渠道自营化,将所有成本都优良运维 ,三是要以一家学习型机构心态,源源不断地产生机构动能 ,成为长期主义下的产物。
相比技术创新,最后一点才是大多数巨头最难做到的——机构变革、机构瘦身都很容易 ,但往往由于短视或者短期利益驱动,引发机构变革成为一种业务、员工频繁变动的表面方法 ,即没有形成文化土壤,也缺乏对普通员工的尊重。
毕竟,所有措施,最后实行者都只会是人。“只有当员工自身一部分收入与公司业绩绑定时,他才会实现‘人力资源的资本化’ 。”知名运维学者穆胜咨询创始人穆胜在一篇素材中表示,降本增效最应该重做机构设计,但前提是要把员工真正视为公司核心资产,让让员工主动节约成本、降本增效 。
在《丰田模式 :精益制造的14项运维原则》著名一书中 ,杰弗瑞·莱克教授对丰田研究超过20载,对于“人”的价值有着深刻认知,他表示 ,无论是在公司使命中清晰“为团队成员拥有平稳生活和福利做出贡献”,还是在标准化流程中充分授权员工 ,重视公司运维者的培养和员工学习成长 ,都可以看出“人”在于这家公司的关键识别,以及对于人性的尊重 。
对国内网络巨头而言,有关长期主义利好一面是,已将可连续推动、社会价值创新、乡村振兴 、碳中和等视为核心发力方向 。但是,将员工长期权益视为“降本增效”关键组成部分 ,仍需等待 。返回搜狐 ,查看更多
责任归纳 :